来源:中青网新闻派 2023-03-08 12:18:37

如何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如何在课堂的微场景中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创新的新路径,这是一道教育行业必答题,同样也是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必选题。近日,在保定市满城区河北农业大学劳动实践基地力实农业园区,举办了保定市首场大学校园小学校园手牵手的博士课堂活动,这场看似简单的校园小活动,却受到了来自家、校、社三方面的特别关注,因为这一堂田间地头上的实践研学课程,其背后所蕴含的不仅仅是课程上的创新,而是对现代化教育多维度正向影响力的一次探索与创新。


(相关资料图)

河北农业大学博士教师为小学生讲述种植草莓的要领

“草莓宝宝最喜欢的是温凉气候,气温在5-30℃时候最适合草莓宝宝的根系生长,气温在20-30℃的时候最适合草莓宝宝的茎叶生长,开花结果期的草莓宝宝最喜欢的温度在4-40℃,草莓宝宝的幼芽可不喜欢低温哦,在-15-10℃时候草莓宝宝就会被冻伤的,草莓宝宝的这些生长习惯各位小同学们一定要牢记,不然你们手中的这些草莓小种子就不能健康成长了”。在保定市满城区河北农业大学力实草莓博士农场的温室种植大棚中,河北农业大学的博士教师齐永志就像大孩子一样,鲜活生动的向两个班级的小学生们讲述着种植草莓的各种知识,在场的同学们争抢着回答问题,同学们欢快雀跃课堂氛围,为这个早春时节的博士农场增加更多的春意。

乡村振兴靠人才,现代化教育创新在探索,小小的农业博士课堂带来不仅仅是课程上的创新,其所关联的价值具有更深层次正向传导作用,多角度拉近了家、校、社之间协同育人的紧密关系,多维度推进了乡村振兴的建设步伐。

小学生在博士课堂孕育梦想

“一只昆虫的故事,也许会打开青少年成长的励志空间,因为这样的故事与接近孩子们成长心性有着最紧密的情感关联;一颗草莓的成长故事,也许会激发孩子们天生敏锐的观察力,让孩子们学会细致仔细的学习方法;一节生动的博士课程,也许会改变孩子们对于学习的认知,体验到主动学习的乐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去不断探索孩子们的成长密码,只有这样的教育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与成长空间,给小学阶段的教育赋予更多智慧灵魂。”保定市联西教育集团校长刘静在活动现场表达了对于此次活动的感受。

河北农业大学博士教师为小学生讲述种昆虫与农业的关系

刘静介绍说:“学校在课程创新中的探索离不开河北农业大学这个好‘邻居’,这个好‘邻居’为联盟西路小学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河北农业大学很多优秀博士教师成为了我们联盟西路小学的重要嘉宾,自此联盟西路小学有了自己的博士课堂。这些优秀教师为我们输出了大量的优质课程,从“一片树叶的故事”、“奇妙的植物种子”、“一只小鸡的成长历程”、到“环保小卫士养成记”,再到“宇宙,星球,我们的世界”,这些优质的课程让联盟西路小学课程质量不断提升,同时在优秀博士教师的影响下,学校教师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为有了河北农业大学的不断支持,联盟西路这所小学校的课程创新体系才会不断出新。

2019年3月,河北农业大学的优秀教师第一次走上了联盟西路小学的讲台,大学教师与少年的多维度课堂“对话”由此展开,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理想,异彩纷呈的创新课程拓宽了孩子们的事业,放飞了孩子们的未来梦想,联盟西路小学的优质课程自此走出了课本,跨越了学科,走进了同学们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

大学生在博士农场创造梦想

在草莓温室大棚中的博士课堂上,还有一群穿梭在孩子们中间的大学生,他们也在认真的听讲,向博士老师学习着儿童课堂上的授课经验,因为接下来的有些农业科技的儿童课程将由他们来授课完成,这是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张素给他们布置实践作业。张素老师希望通过博士课堂的锻炼,让每一位参与实践的大学生都能够学会独立授课。张素老师介绍说:“博士课堂是增强大学生专业技术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今天他们通过与小同学对话来锻炼自己,锻炼他们灵活掌握知识的交流技能,这样会增强他们在专业知识上的活学活用,这样的经验会让他们未来在乡村振兴的创业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河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卓越班学生孟祥康就是通过这样的实践课堂触发了自己的学习灵感,找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草莓的不断生长,草莓每天带给我们的“表情”都是不一样的,它们每一个表情都是一种语言,在告诉我们它的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这就是农业大学生的职业灵感,用农业现代化科技读懂植物的语言。”智慧农业卓越班学生孟祥康自信满满的说。在孟祥康看来,自己就是植物王国中的“国王”,每一颗植物自己的“子民”,只有让这些“子民”的生活风调雨顺,我的这个“王国”才会有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河北农业大学学生深入田间地头邦农助农

大学的学习是培根,田间地头上的实践是铸魂。在农业实践中,孟祥康的专业知识从稚嫩开始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经验上的进步,更多的则是很多企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让自己未来的就业有了“根”,让自己未来的梦想有了“魂”。通过社会实践,孟祥康让自己所学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得到了众多农民的信赖,得到了实践单位的认可,得到了乡村振兴建设大业的“入场券”。孟祥康说:“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大业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我要在乡村振兴大业中,创造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家校社在教育创新中实现梦想

小草莓的成长故事,让小学阶段的家长看到了家、校、社协同教育的重要性,找到了孩子乐享学习快乐成长的密码。参加活动的学生家长刘萍高兴说:“在以往,我们最关心的只是学校对于孩子的教育,总认为孩子上学了,家长就可以完全放手了,但是通过不断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家校共同携手才是培养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力量的不断加持下,孩子们的学习成长空间越来越大,这样的教育让我们满意。”

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郭洪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

大学生的成长故事,让河北农业大学的老师们看到了更多希望,让带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创新工作更加有了奔头,因为他们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河北农业大学负责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便开启了教育生涯工作中的新旅程,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路上,在去往乡村田间地头的路上,为农民办实事,为学生未来成长打基础。在张素老师的大脑里存着一张科技智慧祝农的活地图,她的工作就是不断拓展这张地图的边界,让科技助农的星火照亮家乡的热土。

乡村振兴的成长故事,让满城区宋贾村书记宋继忠对未来的乡村建设充满了美好的期望,今天的乡村在社会合力支持下焕然一新。满城区宋贾村书记宋继忠介绍说:“火红的草莓、火红的樱桃象征着农民蒸蒸日上的好日子,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下,宋贾村建立了以“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河北农业大学以力实农业园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础为依托,不断夯实为农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建设园区配套研发、培训、展销及农产品深加工设施,让农业科技与农业园区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农业科技精准发力是推动乡村振兴高效动力。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郭洪生介绍说:“科技创新是引领农业进步的动力,适用于一线农业的科技创新与应用是对乡村振兴的精准发力,河北农业大学的各个学院长期以来紧密围绕国家战略设计课程方案,围绕区域发展重大需求提出解决方案,实现了让教学跟着政策走,让创新围着农民转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让课程更加接地气,让每一个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更具时代活力”。

有实践、有经验、有技术、有梦想的大学生是乡村振兴大业的建设者,这是河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张国磊的感言。张国磊介绍说:“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是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同样也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个舞台,所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融合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的工作重心,自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以来,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78项,获得高水平“双创”竞赛国家奖励528项、省级奖励1100项,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不仅打造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智慧库,而且还设立了专门的“乡创教育基金”,支持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从而让多维度的创新创业专项支持精准聚焦在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上,支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梦想舞台上。

“我们的课堂不在校园,而是在乡村振兴大业的建设场景中,我们的指导教师与大学生共同扎根乡村振兴一线,手把手的实践让学生学会真本领,心连心的努力让学生找到实现梦想的方向,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我们的心历路程,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长故事,则是我们心中的风景,这个创造大学生成长故事的工作虽然累,但是很值得也很安慰。” 张国磊感慨的说。(任定保)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